请问如何能快速有效的辨别一些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多音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8:19:28
比如读杜甫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一句 高者挂罥长林梢,长我就不知道应该读 涨还是常 ,一些常见多音字,比如重什么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有效的区分,望有人能告诉我一些好的办法,谢谢

还有就是,我看过一本唐诗三百首,里面有平仄图谱,前面我一直任务1.2声是平声,3.4声是仄声,书前面确实如此,可到后来怎么1.2声也写成仄声图标了? 不太明白,也望高人指点一下。

多音字可按词性来区分读音:
长字作动词时为涨,作形容词时为常.
比如有很多名词在作动词时就为去声.如衣,王,食等字.

古人平仄是按古音调来定的.古音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对应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声对应是三声,去声对应的四声,而入声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只在方言中有留存如乐山话、广东话等),古入声字演化过程中其读音一部分归入了一二三四声(如,一、七、八、不、六……都是古入声字,你看看他们现在属什么声调),所以你按1.2声是平声,3.4声是仄声这种作法去找,大至准,不准的多半是古入声字。

一般来说我都是按照意思来区分,有时看是动词还是名词,介词等。

其实唐诗的押韵并非十分严格,有时只要意思相对就可以,当然韵脚一定是押韵的,还有七言诗中第2,4,6个字,五言诗中的第2,4个字在首联和颔联一定是平仄相对的,在颔联和颈联是相粘的,就是平仄相同,当然还有孤平拗救的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