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张衡传》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3:27:04
从《苏武传》《张衡传》中任选一篇说出人物的特点,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人物点评。

作为史传文学,《苏武传》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痛苦遭遇。在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突现了人物的性格光彩。作者循着时间的顺序,以简练的文笔,清楚的脉络,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形象。
  更重要的是刻画人物人物时所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手法:
  一、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部分进行了详写,因为这两部分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这样的情节安排,使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苏武的人格魅力。
  二、个性化语言和细节的描写
  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说得“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在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更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对细节的描写,卫律劝降时,苏武“不应”,以刀剑威胁,苏武“不动”,寥寥四字,平淡中显示出态度的坚决。北海牧羊,“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三、在表现手法上比较充分的使用了对比、衬托,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比。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的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比,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比。卫律是汉之叛臣,威逼不成,转而利诱,但苏武仍“不应”,当他这种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时,又转为威胁。对卫律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责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