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孔子或孟子的一种思想简述简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2:54:42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孔子心中的君子就是一个“修己”(《论语·宪问》)的形象。“修己”就是修养自己,即按照礼的规范约束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人人皆做到修己节欲,整个社会才会安居乐业。

由此可见,孔子的人欲观既不是纵欲的,也不是禁欲的,而是节欲的,即礼义与欲望的调和。孔子在承认人欲合理性的同时,更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把人欲规范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从而使得人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得到协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引自《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其优点,供自己学习、效法,其缺点,作为借鉴而改掉。”
回答者:时尚男孩1008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18 19:36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