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3:11:46

三衙是宋代禁军的统兵机构。禁军,即天子禁卫军,不仅担负着保卫天子、保卫京师之责,一有征讨,则遣师出征,或屯戍外地。三衙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的合称。在北宋初,禁军的统领机构只有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两司,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侍卫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从而形成与殿前司三足鼎立的禁军三衙。

三衙各有编制,互不统属。各司的统兵长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殿前司最高指挥官原为殿前都点检,因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都点检而不复置。南宋时,提拔资历浅者担任各司的长官,称为“主管XX司公事”。

殿前司所领殿前诸班(即骑兵)、御龙诸直(即步兵),为皇帝近身卫士,直接护卫宫中的宫殿。殿前司的骑军捧日左、右四厢及步军天武左、右四厢,与侍卫亲军马军司的龙卫左、右四厢及侍卫亲军步军司神卫的左、右四厢,总称“上四军”,为三衙禁军中的精锐,负责京师及皇宫诸门之守卫,及备征戍。上四军各厢的军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吏员名目有: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开拆官、前行、后行、通引官、客司、主狱等,南宋时还增加都吏、副都吏、典史、副典史、书吏、典书、副典书、抄写等。

三衙为禁军最高统兵指挥机构,有统兵权、治兵权,但其发兵权、调兵权则归枢密院。两者互相牵制。

◎枢密院与三衙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又《通考·职官考四》说:
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还设编修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