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蜀国不设置史官来记载史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5:51:35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