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责人以必圣,贤人不责人以必贤,而后天下之才无所弃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08:54:49
圣人不责人以必圣,贤人不责人以必贤,而后天下之才无所弃矣

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算了,我自己解释看看,圣人不要求别人达到与其同等的圣明,贤人不要求别人达到其同样的贤德,这样(在他们看来)没有一个人是无用的,才能最大程度地收获人才!

靠,最烦楼上这种只会复制粘贴的了
你要复制粘贴也麻烦你把关键词句选出来好不好 不要全部贴上去一些无关的话

叔英,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征,唯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据说有一年天旱,叔英绝食求祷,马上应验。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后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时,奉诏募兵以抗北师,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他当时见齐泰奔来,还以为齐泰有二心要抓他。齐泰把京城不休的情况告诉他,两人抱头恸哭,共图后举。后来,知道败局已定,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藏于衣裾间,自尽于玄妙观的银杳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后其妻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

叔英之诗文由于遭禁毁,流失很多,与其同时代的杨士奇都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本子。成化八年谢世修首刻《静学文集》,仅存序、记二体共三十篇。明万历、清康熙、嘉庆、宣统各朝不断增补复刻,最后为三卷。

集中收录的《资治八策》比较著名,从其名字即可知其主要是讲修身治国的方法和策略的。“八策”指的是:“务学问、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赏、明利害、定法制。”“务学问”是劝君主学习古训、经史,用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时政,“为人君者诚能于古训学焉,而以其善而致治可以为法,恶而致乱可以为戒者,体之于身,验之于当时,而力(立)去取之则,于治天下不难矣。”“谨好恶”指出君主的好恶影响很大,乃“天下之所趋”也,“天下之所恶”也,故而君主要特别谨慎,“必也于一举动之间,内以度其可否于心,外以质其是非于人,善则行之,不善则勿行,或已行而速改之,如是则凡发于身而措诸事者,无不得其正,而天下之所趋者无不得其正矣。”

“辨邪正”劝诫君主要想修身治天下,就必须亲正臣而疏邪臣,因为“邪臣志在于利身,而务于从君之欲,故人君悦其适己而易得以亲之;正臣志在于济时,而务于格君之非,故人君恶其违己而易得以疏之”。对于顺己之意的邪臣和违己之志的忠臣,君王要辨别清楚才决定取舍。“纳谏诤”劝君王要多听谏语,因为人情就是喜欢听顺意之言,而不愿听逆耳之语,所以多拒谏之君而少进谏之臣。君王应鼓励进谏。“审才否”一节不完整,大意是说任用人才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