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刷子李》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1:47:23

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称“风筝魏”。 1872 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 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 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从清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画放风筝》上即可得到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先后研制了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即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叠风筝,一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

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样(造型、结构、尺寸大小等)、工艺精湛(穿眼扣榫、变色、变位特技等)、彩绘逼真(重彩、退晕等)、飞行平稳。魏记风筝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在国内比赛中也名列前茅。魏记风筝在国内和我市博物馆均有收藏陈列,并曾销往国外。

魏元泰的后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孙)、魏永珍(侄孙女)、魏国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继承家业,研制风筝,使“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的民间工艺不断发展。

“刻砖刘”刘凤鸣,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天津,回族,他是刻砖名匠马顺清的外孙。从小对刻砖艺术耳濡目染。15岁起,正式向外祖父马顺清学艺,后又跟舅父马少清学,28岁时能独立创作。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魁力。?
刘凤鸣善于观察事物,广泛地吸取建筑上的彩画、寺院、坟茔上的砖石雕刻、杨柳青年画和旧式花灯上的人物、花卉、楼台亭阁等花样的表现方式,从中汲取营养,经过日积月累,使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画稿,他在平日的刻砖实践中,几乎都不用提前画稿,只略加思考和构思,便可在砖上刻出数层的人物或风景等,而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此基础上,刘凤鸣还继承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