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文化与感知之间有什么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3:10:22
阐述文化与感知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

文化与感知之间关系

在充分尊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对“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性”的命题而言,则“严格的传统化/极端的本位性”是否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对“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而言,则文化保守主义(重建终极关怀和护存文化认同)是否也可有相应的历史承诺与文化担当?对“向西方乞灵”命题的人本主义呼唤而言,在充分守护其人文符号意义(西方文化的人本主义内涵)的同时,是否也可对其历史标示尺度(西方文化的科技进步标尺)提出怀疑?于是,关键在于:道路能否多元?方式是否多样?进而,“民族”与“世界”能否等同,以及“传统”与“现代”能否接续?
至此,似乎有必要将属意识形态的“是非”悬置起来,而采取“不争论”姿态,以直接面对文化,进而音乐本身。把对“音乐发展道路”的诘问,自觉转移成对“人究竟需求什么样的音乐”的追问。因为,在“文化多元”的前提下,人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是自觉的文化选择?协调,得体,妥贴,合式,进而,合情合理。
诚然,文化选择的现实处境并不单纯。以与艺术(音乐)最为接近的意识形态来说,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裂变,并有明显的分岔,比如:作为官方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形态”,作为大众或者边缘意识形态的“意象形态”,作为知识分子或者深层意识形态的“意义形态”。很显然,处在如此的意识形态新型整合格局当中,选择的空间就十分有限,为此,在提出“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再提出“知识安全”的问题(包括:坚固知识产权的归属,遏制知识垄断的蔓延,防范知识霸权的威胁,加速知识结构的更新,推进知识整合的完形),乃是一个恰当的防范策略。如果说,人类停止进化的一个前提,是过于封闭自己,并过度安全保险,那么,“知识安全”必然关涉“知识间性”及其互向关系。对传统和国际的过度依赖,则个人知识极不安全。于是,最后的整合意义何在:传统,价值,文明,文化?无理僭越或者无法僭妄,其结果,都只能是肢解主体。于是,在艺术(音乐)领域,感性作为人最初的本原驱动,是问题的关键。同样,也是实现“知识安全”的必要保障。
音乐是人的创造。作为其当然结果,对以何为本的识别就很显然:天本,神本,物本,人本。如果以“人本”作为主要部件的话,则价值轴心的定位或者位移,将必须面对。无疑,理性并认知方式,及其终极依据(确实:实在+精确),是为当今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