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的高下怎么区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3 05:32:48
比如文襄、文贞、文定、文达这些哪个更崇高一点?有排名吗?
大臣谥号中,“文”类的怎么区分,谢谢!

在唐宋以前谥号中可以看出褒贬的,褒则称为上谥,贬则称为下谥。上谥如:“文”,表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后来用在臣子身上又有表示科举出身之意。“景”代表安家和国。下谥如:“炀”表示“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杨广的谥号就为“炀”;“厉”表示“暴慢无亲,滥杀无辜”,闹得天怒人怨的西周第十王姬胡就被谥为“厉”。除此外,还有一种表示同情的中谥,如:“哀”、“怀”表示“慈仁短折”楚怀王。汉冲帝刘炳,二岁登基,三岁送命,谥号为“冲”,取谥法"幼少在位曰冲"之意。但到了宋朝以后,谥号中基本上都是有褒无贬了,而且字数越来越长,溢美之词比比皆是。但也有例外,比如明宣德皇帝,被谥为“武宗”和元末帝被谥为“顺”便是一种变相的批评或者同情,大抵属于中谥。

谥号的授予,也要根据帝王和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或随意给的。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想得到“文”。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坐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即使儿子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晋时的最好谥号是文献,因为王导得到了。唐时是文贞,唐时的几个名臣基本上都是这个谥号。宋时因为避讳,改为文正。范仲淹死后,谥为文正,因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在这以后,文正就成了大臣们最好的谥号,不再轻易授人,宋以后,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很少,比较有名的有宋朝的王旦、司马光、苏轼,元朝的许衡、吴澄,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国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