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学习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4:40:23
西安.千年古街“学习巷”
据《唐史》和《唐长安城区街坊全图》记载“学习巷”位于盛唐长安城皇城之内,北望皇宫正门承天门(莲湖公园南端),紧邻承天门殿前朝会大典广场,“学习巷”全段处在大唐礼部主客司衙署(唐.外交管理机构)和鸿胪寺(唐.外交礼仪机构)之间。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在该坊内建立了“清教寺”(现大学习巷清真寺),唐玄宗开元年(公元713年)亦改称“唐明寺”以彰显中华民族对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化的包容态度。这里也曾经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儒文化的学馆,当时皇城内礼部主客司衙署周边街坊内,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相互间习用学研蔚然成风,主客司驻地的这条街巷便由此得名--“学习巷”。

另据相关文献记述,西域各部族军队曾协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被安置于唐皇城内礼部衙署所处坊内,同时还为其重修了长安“西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儒文化礼仪,所以该坊被称为“学习巷”沿袭至今。

盛唐的辉煌为“学习巷”夯实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学习”两个字在这条街坊里精彩连绵,名得其所,宋、元、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学习巷”的传奇和文化魅力华章迭起。宋代宫廷画师、艺术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宝,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时代印记。元代中统四年咸阳王赛典赤与元平章政事伯颜先后在此建寺立学,并奏请忽必烈恢复“万善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钦命兵部尚书铁铉督办大修学习巷“清教寺”,复兴古街的文化传统。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数次造访“学习巷”洒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访“学习巷”祭祖赛典赤.赡思丁,同时招募下西洋的翻译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乐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同时敕书御制《重修清净寺碑》碑记(原碑被毁,新碑重刻于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并存《礼部创付碑》两款)真迹现存于大学习巷清真寺〈省心亭〉内,清雍正、乾隆、光绪年民间集资对该千年古寺多次翻修并附碑文篆记。古街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无数璀璨的艺术光芒从这里闪亮划过,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却融入

啥?

西安学习巷仿古街与西安都城隍庙庙会每月1次的盛大活动将带动周边旅游经济的巨大发展。从正月开始的庙会每次参加和观光的游客已达到了数十万人次,给旅游,娱乐等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怀旧氛围。

LZ真有文化

虾米意思?

介绍自己家门口呢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文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等近百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鼎盛的汉唐时代,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概况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旦

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气候概况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