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3 01:15:08
要具体点的在线等 谢谢
是考试题目 不要太简单了
最好条理清晰点 再加5分 今晚之前

文革前,人们批评大学生脱离实际时,最常举的例子是“麦苗韭菜分不清”。文革中招收工农兵学员,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大多数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却出现了很大缺项。文革后恢复高考,重新注重书本知识,学校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又逐步疏远。这些年提倡素质教育,但一直没有找到有效可行的路子。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谈起来,都认为刚恢复高考时的前几届学生最顶用,那时虽然录取的分数不高,但学生的社会知识、务实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又开始出现文革前大学生闹过的笑话。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晔萍对某大学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做了一个微型调查,调查的题目可以说出奇地简单,是“一只鸡蛋有多重”,结果有的回答“5克”、有的回答“1克”,根本不靠谱(参见10月12日《东方早报》)。还有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学校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专业技能也还过得去,可在一次大伙吃饭的时候,她居然问大家一个问题:“番茄是长在地里,还是长在树上的?”众人都很惊诧(参见10月13日《重庆晨报》)。这些个例说明我们的大学生“有知识,没常识”的现象正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连经常要吃的鸡蛋、番茄也缺乏起码的了解?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大学的责任,还应该追溯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识很多字,背很多古诗,甚至英语会话也很流利,看上去多才多艺、聪明过人,但对生活常识却知之甚少。原因就在于在我们的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看来,那些没上书本的生活常识是算不得“知识”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认识的误区导致了我们不少青少年的畸形发展。

一个生活常识极度匮乏的人,是谈不上高素质人才的。常识是人的知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缺乏常识,就会经常闹笑话;没有常识做支撑,所谓的深奥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派不上用场。

一个人成才固然需要知识,但更不能缺乏常识。没有常识的人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真正的人”。因此,教育孩子,还是应该及早进行常识教育,千万不能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白痴”。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不要多高的专业水平,读书有啥用,在现实中,复读择校了。
教育工作确实存在败类!!!这不仅仅存在于教育这个行业,但恰恰是人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公认为应该很纯洁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