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14 02:08:31
比照大陆通用的简化汉字,港澳台等地所使用的汉字依然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繁体字”,汉字的简化使我们在书写上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找不到汉字的出处了,语文老师讲课讲到某一汉字的来历时,都是先把繁体写法介绍给大家,然后讲解这个字的来历。
汉字简化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简化汉字本来就是按照繁体字的草书写法简化而来的,而且如果现在仍然沿用繁体字的话,书写必然会变得很不方便(毕竟笔画少比笔画多要好写得多,也能更省时间),所以不能说汉字简化是文化的倒退。

即有简化,方便的原因,也是政治原因。
同样书繁体字,其实也不会比现在慢多少,个人认为,简体字主要是政治化的产物。

从多方面来考虑的啦。对喻大多数群体来说,是有绝对好处的,毕竟简化了之后方便;但是谁说找不到来历就是倒退?恐怕不是这么说的罢

是进步!

是进步:
其一,简体字果真有其易写省时的好处。 写一段文章用简体字,确实比用正体字需时短。尽管我问过香港同胞,他们认为他们写字近似于草书,比写简体字额外花的时间多不了什么。
(至于学习简体字更容易,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对于漫长人生来说,学写繁体字比学写简体字所多花的那一点点时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否则请您问问任何一位香港、台湾同胞,他们有哪位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简体字?记得以前曾看报道,专家研究过孩子对无意义事物超凡的“硬性记忆”能力,孩子学一种语言和学五种语言并无多少区别。想想我们见过的那些异国婚姻生下的混血孩子,确实如此。更何况这仅是繁简之别呢?)
其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文字的手写简化体在民间早已成形。 例如“体”,还有康熙字典中所录的“了”,“于”等等。苏东坡就曾给一个竹园起名为“个园”。因为他觉得竹叶形态很像“个”字。可见至少宋朝之前就已经有简体的“个”字了。
这里说明一下,古代传统的简化字体是古人为了日常书写方便而演变成形的,主用于行书、草书。其成形之后,古今变化不大,跟印刷体(繁体)并驾齐驱!(然正式的公文都只能用繁体)。
这样子一套文字系统,却分为正式印刷体和民间手写体的现象,其实在其它文化中也很普遍。例如,英语至今还是印刷体跟手写体分开的!不信你写个单词看看,手写跟印刷很有区别。不仅如此,英文甚至还有大、小写之分,字母怎么会有大小写?想想吧。
而硬性推行的简化字,事实上是单方面把传统的印刷文字、书面文字从生活中灭绝了。
其三,在毛主席推行简化字的时候,我觉得有些简化字又确实是简化得来没有失去中国字的造字特点,可谓简得其所。例如“龟”、“众”。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