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5:40:23
《伐檀》从劳动者伐木的情景中引出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生活的责问和嘲讽,试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请指教,谢谢大家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