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两篇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7:21:26
我是初一的学生
求2篇文化苦旅或任意余秋雨散文集的读后感

谢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鍊,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转盘中进行接替,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古迹中留下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类的记忆中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

  余秋雨曾说:「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著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乾和脆折。」或许是因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埋首於砖块般的典籍中后,那不同於案头的年龄悄悄作祟,突然涌起向苍天大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不停呐喊著的渴望,一股热潮、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不停地冲击著心灵,澎派的思想犹如一阵巨浪,要求超脱现实的束缚,寻求最终的寄托,没有人知道旅程的终点,无情的岁月不断地雕刻,即便生命的终点将在不远的哨站,但生命的价值却是不朽的承诺。

  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道士塔中的无奈,因为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圆籙,将令人歆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数的钱财来换取难以计数的敦煌文化,偌大的中国,岂无维护古文物的能力,听任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使敦煌文化走向黑暗。

  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麼,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且不论古今的各种观点、利益价值、科学性都是无懈可击的。它是一种具有灵动的文明,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它,孕育了中国悠久的文化,是文人思想的泉源,创造了美和感性。

  三峡,中国最惊心动魄的奇媚风光,还记得白帝城这首诗,及白帝城所熔铸的两种声音、两番神情: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观点与对山河宰权的争逐。诗人的悲沧,风情万种,两岸猿声啼不住,一路上风声飕飕,江流溅溅,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渊薮。而今却因经济上的开发,需在三峡上筑大霸,原本美丽动人的篇章,慢慢地殆尽,昔日的忧伤、热情将不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