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窗的发展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21:09:48
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那个时期比较昌盛,那个时期比较平淡,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情况,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从远古的天然岩洞走来
--- 门窗发展简史

建筑门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建筑门窗作为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上古穴居而野处",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大约便是最早的门。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门的主要形式为版门,在商代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版门的记载。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在汉代记载中强调皇帝王尊,九道壮丽的门才足以显其威:1、关门;2、远郊门;3、近郊门;4、城门;5、宫门;6、库门;7、雉门;8、应门;9、骆门。这种门的形式一直延续,在汉徐州画像石和北魏宁懋石室中都可见到,唐宋以后的资料更多。一般做建筑的外门与内部隔断,每间可用4、6、8扇,每扇宽与高之比在1:3至1:4左右。宋朝《营造法式》规定每扇门的宽与高之比为1:2,最小不得少于2:5。版门又分两种,一种是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穿带若干条,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高级的再加门钉和铺首。另一种是镜面版门,门扇不用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宋、金一般用4抹头,明、清则以5、6抹头为常见。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毯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
从代表地位的城门到看家护院的院门,再到现在作为空间的分割与出入的房门,门在建筑史上一直作为重点存在。
由门发展出的窗,也同样经历了一段发展史。最早的直棂窗在汉墓和陶屋明器中就有,唐、宋、辽、金的砖、木建筑和壁画亦有大量表现。从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筑中逐渐被槛窗取代,但在民间建筑中仍有使用。唐以前仍以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宋代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除方格之外还有球纹、古钱纹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宋代槛窗已适用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是由格子门演变而来的,所以形式相仿,但只有格眼、腰花板和无障水板。支摘窗最早见于广州出土的汉陶楼明器。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