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9:03:10

《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这篇文章的强烈的爱憎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把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以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来履行这种义务。作者认为,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背负着使中国摆脱落后、走向富裕的历史使命,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这就叫爱国主义。的确,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身边的小事便是它的具体化。正象高楼大厦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堆砌而成,离开了小事的积累,爱国主义也就成了一句空谈。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只等着有朝一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那么,这个人将会一事无成。 这些道理,我想大多数同学是明白的。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子在学成之后便一去不复返?为什么会有“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文章作者把原因归结于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认为这是片面的。难道我们的老师没有教育过我们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吗?难道我们的老师没有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地工作吗?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呢?因为,学生的成长固然受教育的影响,更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西方腐朽思想乘机而入,封建残余思想也成灾泛起。学生不是住在象牙塔里,不免要受到这些影响。在理想、精神与现实、物质之间,显然是后者能带给人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求每个人都作到雷锋、白求恩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作出选择。《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说的好: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培养成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肯“吃亏”,肯放弃一些实惠。若有人把“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奉为人生信条,与他谈“奉献”自然就是对牛弹琴;但我们相信大多数同学是愿意为国作贡献的。那么,我们能否作贡献,贡献作得是大是小,全归结到“怎样做”上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爱国,却因外国条件优越而抛弃了祖国,你能相信他是爱国的吗?你能指望他为祖国作什么贡献吗?因此,光认识到“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愿意而且能够担任这个责任。 看来,面对我们的不是个“知”的问题,而是个“行”的问题。虽说今年的答辩赛南京大学以“知难行易”而取胜,但在这个问题上真是“知易行难”啊:谁不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