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4 02:25:52

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些教育不公平现象,人为地加大了公民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差距,直接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进而是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埋下城乡、地区、阶层冲突的隐患。

○建议将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此为指导,发挥导向性功能,调整、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

“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为先贤追求的目标。20世纪末,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4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93.6%,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教育投入不足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世纪末达到4%。遗憾的是,这个目标至今远未达到,2001年、2002年、2003年这个比例分别为3.19%、3.41%、3.28%,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5%至6%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4%的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主体的错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据调查,2000年县乡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2%,但却负担着87%的义务教育投入。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过渡到以县统筹为主,县级财政尤其是贫困地区县级财政本身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目标就显得力不从心。如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计划2001年至2005年期间开展兴建校舍、配备设施、购买图书、扫盲等工作,共需资金1.57亿元。但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年收入才3000多万元,单靠县级财政根本无力开展这些工作。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教育公平恶化趋向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结构失调。在我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于义务教育投入不够。据了解,人均GDP600美元至2000美元的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为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