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子所云: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作何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5:28:40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为:世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而当人们刻意去“为”美的时候,恶就已经产生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好的、高效的行为),而当人们刻意的、怀着功利心目的性去做这些的时候,则善的行为也会变的不善了。

原文:

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对于道经第二章的解释虽最终均殊途同归,但中间内容却千差万别。其中主要表现在对第一句的理解,而实质上都忽略了老子在行文中的前后呼应和因果关系。
“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从帛书甲本。世传本为“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世传本从文字上无疑工整了许多,但在意义上,无论是按通行的三种解法,即“皆美即丑”、“有美才有丑”、“有丑才有美”中的哪一种,均须费尽口舌才能牵强的得出最后“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的结论。而通过帛书甲本中“为美,恶已”则可直接引申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当认识到这一点后,本句的翻译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世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而当人们刻意去“为”美的时候,恶就已经产生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好的、高效的行为),而当人们刻意的、怀着功利心目的性去做这些的时候,则善的行为也会变的不善了。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从帛书甲本。此唯一须解释的是“相”的意义,而这也是长久被忽略的。此处宜按先秦义作“共”解。老子由第一段话通过“故”字引出第二段。他要强调的是通过“生、成、形、显、和、随”等“为”而无可避免的、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后果。这些后果是在“为”中共生共存的。反过来说,若无“生”则无“有无”,无“成”则无“难易”等等。进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章的结论:“无为”。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语出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