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求一片篇关于南海的历史论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12:33:01
是南海区啊,不是海域啊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个地方的地名经常出现多次反复的变化,除却一些社会因素之外,从中反映出人们对该地方在认识上不断地修正和加深。地名,像无形的化石,记录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印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南海诸岛地名的演变上,反映出我国人民对这一海域及其岛屿的发现与开发历史。

  “涨海”和“磁石”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公元前1~2世纪汉武帝的译使已经到达印度洋沿岸的黄支国(印度南部的康契普腊姆)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但在东汉之前的历史文献中从未发现过有关南海诸岛的记录。究其原因,直到东汉初年,我国船舶的远洋航行都是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出发,穿越琼州海峡绕道北部湾,沿越南东海岸南下。可以说,在东汉前,对南海诸岛的地理认识很可能是一片空白。东汉后期,随着徐闻、合浦港口的衰落及航海技术的发展,从广州出发经由西沙群岛海域直达越南南部的航线被开辟出来。在这条航线上,数量众多的岛礁暗沙给航行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灾难,不过随着航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这一海域的认识和标识记录逐渐增多。比如三国时万震编著的《南州异物志》把南海称之为“涨海”,把那些引起船舶失事的暗礁、暗沙称为“磁石”。

  “长沙”和“石塘”
  唐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我国船舶远航南海的数量显著增加,因而在史书上出现了航程和间距的记载,如《新唐书·地理志》就详细记载了自广州起程直达波斯湾的沿途航程;北宋《武经总要》则首次命名西沙群岛为“九乳螺石”;在地方志记载对这一海域的描述中经常出现“长沙”、“石塘”的称呼,并且把一些岛礁暗沙的位置作为航行危险区标注在海图之上;西沙群岛永乐岛群被我国广东、海南一带沿海渔民世世代代冠以“石塘”的称呼,至今仍保留着轮廓清晰的“石塘”形态;在条件好一些的海岛上,开始出现了定居渔民,南海诸岛从而进入了开发经营的阶段。

  作为渔业生产基地的南海诸岛地名
  明清时期航海经商的风气日盛,有关航海指南的书籍不断出现,如明代黄衷的《海语》、张燮的《东西洋考》、清初的《指南正法》、《海国闻见录》等。这些书籍不仅记载了南海诸岛的航路、岛礁分布,而且对该海域内海洋潮汐的变化规律、航行与风向的关系以及海洋生物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最能说明历史上对南海诸岛开发经营情况的,是明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