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巩乃斯的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7 19:17:06

1970年,作者之所以会来到巩乃斯草原,是因为要到这里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所谓“再教育”,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此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据统计,“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有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也身在此列。来到巩乃斯的作者“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作者还写到:“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惟恐失一言而遭灭顶之祸,心灵寂寞。”这些文字,虽然是回忆性的追叙,但是仍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在“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人人自危,动辄得咎,这是对一个不应该忘却的年代的真实记录。当然,作者的这些叙述其实是抽象的,并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细节。也许是因为散文这种体裁常常是对作者个人生活的展示,甚至涉及隐私,所以作者回避细节,是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我保护;更大的可能也许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他在“文革”时期的生活是同时代的人们都一样面对和经历过的,没有必要再多费笔墨。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71249.html

1970年,作者之所以会来到巩乃斯草原,是因为要到这里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所谓“再教育”,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此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据统计,“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有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也身在此列。来到巩乃斯的作者“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