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13:22:43
一个关于金钱和心理的问题,钱与时间是主题,大概是这样,可能表达得不怎么好,希望朋友们能仔细体会我的问题,好吗,先谢谢了。

例子一:别人找我借钱用,当我把钱借出去后,心里总是觉得什么地方不大对,虽然知道钱是借出去的,到时候可以收的回来,但感觉又很不一样,钱借给别人了,自己的可支配财产瞬间就缩水了,可能这期间有些需要大支出的事情就干不了了,然而分明自己的钱又没有实质性减少,感觉怪怪的。还有就是,当收回外债后,那部分钱却往往得不到合理利用,很可能因为控制不好就挥霍掉了。所以,总体感觉,借出去的钱表面上没有消失掉,还是自己的,但其实相当于没有了一样,特别强调,其实相当于没有了一样。

例子二:(注意,我不想对联通公司做任何评价,只是想讨论心理上的感受)中国联通,新入网用户暴打三个月。中国联通推出的促销方案,新入网用户可三月内免费拨打主叫电话,号称暴打三个月。但事实上,具体实施方案是这样的:新入网用户在头三月内可任意拨打电话,但这些通话并不是免费的,事实上,在这三个月内打电话时,也是要自己掏钱的,而联通所承诺的免费是指,这三个月内通话所产生的话费联通公司会在随后的12个月内等额返还给用户。我的感觉是,这和在三个月内不计费的那种情形是完全不同的,免费就意味着我可以任意挥霍,而12个月内返还自己的消费则是另外一个概念了,消费已经产生,钱是自己花的,这种返还又有什么意义,感觉和上面的借钱是一样的,表面上钱没少,但实际上还是没了,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但到底为什么,我也想不出来。

例子三:大学里面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论文的版面费是比较高的,让学生自己负担还是有一定困难,但另一方面,学校一般对论文发表是有经济奖励的。因此,很多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学校可以为学生提前垫付论文版面费,但论文刊出时,应从学校的奖励中扣除垫付数额,这种规定让人很舒服,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学生本人花上一笔不小的的数额发表文章,要等到数月后才能领到自己的奖金,是件多么令人焦急的事情。这个例子,我在心里上认为,和前两个是相反的,我的意思是说,由于学校的垫付,钱是真正的没有少,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

差不多就这些了,总体感觉,这一类问题很让人困惑,希望听到朋友们的想法,能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我很高兴,也希望看到大家的看法,谢谢了。

我基本同意“精灵幻术师”的说法,这个问题确实可以将一个人的财富划分为资本、消费、储蓄这三部分来解释。但我想补充的是心理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于经济学研究的不是利益,像“垮掉的人”的说法完全用利益来考虑是不对的,也不是经济学的本质思想。经济学在用于思想的时候用的是“效用”这个词,也就是说虽然利益没有损失,但效用降低了,你心里就会觉得不爽。

例1:用点会计学的知识,当借款发生,虽然你的资产没有变化,但是你的现金流发生了变化,你不但对于资产总量的不变有着一定的效用,但是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变小,会使你的效用降低,你就觉得不爽了。这里不能单纯的以“精灵幻术师”的想法去操作,因为根据理财方法的灵活性,储蓄随时可以转化为消费用的现金,你把钱借给别人即使使用的是你的生活消费资金,也不一定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这说明资产、消费和储蓄之间的界线并不清晰,你只是由于现金流的降低导致了效用的降低。有可能提款你觉得麻烦,有可能你虽然不花但是知道兜里揣着巨款你效用就偏高,都有可能,无论因为什么总之现金流减少对你的总效用的减少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精灵幻术师”的说法只能解释这个问题,但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例2:同样是由于现金流的减少,三个月暴打期间你的现金流被分配到了以后的十二个月去返还,你的效用再次被降低,你又觉得不爽了。联通这么做只是为了保留一个客户用卡的时间,购买该卡的用户至少会持续使用该卡12-15个月(不知道还款计划具体怎么设计的),而用足12-15个月后大多数人就不会换号了,挨个通知麻烦。且不论商家为什么这么做,造成你不爽的原因就是现金流减少而带来的效用下降。

例3:同样的解释,你的现金流没有减少,“先交钱再发钱”与“最终一起结算”的收入差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对现金流具有较强偏好的人来说你会觉得很爽,这个问题“精灵幻术师”回答得非常好。

综上所述,恐怕你还是学生吧?学生这个群体,对现金流的要求确实比工作的人具有更强的弹性,因为学生群体没有流入,只有流出。流入肯定是会给人带来效用的,包括举债,如果你明白财务杠杆的原理你就明白了,一般的企业没有负债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企业,说明他们练财务杠杆都不会用。那么流出呢?如果流出能够带来更大的流入我们谁都愿意(比如提供有偿借款),这时候流出的效用就会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