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54运动后,白话文能普及全国,包括与外界联系较少的山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0 04:31:09
我很奇怪,54运动发生都是在大城市或者主要城市,为什么最后即使连偏远山村的人都最后说白话文啊?
那怎吗传播到偏远地区的山村啊?
不是说有些山村根本是和外界隔绝的,他们怎么会白话文啊?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运动,影响极其广泛,参与的人有学生,爱国人士,工人阶级等下层阶级,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就提倡写白话文,白话文运动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文章.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刘复)等人响应。

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寄陈独秀》,表示赞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5月,《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五号起,完全改用白话文,白话诗作也增多了,并出现了以鲁迅的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作品。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开第一次大会。刘复、周作人、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的议案。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1920年4月,教育部又发一个通告,明令国民学校除一二年级国文科改为语体文外,其他各科教科书,亦相应改用语体文。

至此,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不但在文体改革上是一个革命,而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新文学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以及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