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脾肿大,请求各位帮忙诊断或提出医疗建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01:29:12
一、目前医院检查结果有:1、巨细胞病毒感染;2、肝囊肿大;3、凝血功能障碍;4、脾大原因待查;5、肝癌?
二、具体检查出的异常指标有:
1、体检发现腹部肿大(肝脾肿大)。
2、9月3日血清检验:AFP肝癌相关抗原6375,9月8日复检指标降为5318(AFP参考值为0—5.8)。
3、9月8日血清检验:CEA癌胚抗原5.91(参考值为0—3.4)。
4、9月8日血浆检验:LAC乳酸干化学3.9(参考值为0.7—2.1)。
5、9月8日全血检验(血凝):PT凝血酶原时间34.4秒(参考值为10—14);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2.72(参考值为0.8—1.5);FIB纤维蛋白原0.58(参考值为2.0—4.0);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7.8秒(参考值为19—35);TT凝血酶时间23秒(参考值为14—21秒)。
6、9月8日血清检验(特定蛋白):CER铜蓝蛋白0.087(参考值0.2—0.6);FRT铁蛋白3.63(参考值10—200)。
7、9月8日末梢血检验(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10.46(参考值4—10);淋巴细胞计数7.72(参考值1.0—3.3);非典型淋巴细胞计数0.43(参考值0——0.2);淋巴细胞百分率73.8%(参考值20%—40%);中性粒细胞百分率18.2%(参考值50%—70%);非典型淋巴细胞百分率4.13%(参考值0—2%);血红蛋白99.6(参考值110—160);红细胞压积28.32(参考值37—50);平均红细胞体积80.5(参考值82—95);血小板计数79(参考值100—300);平均血小板体积8.45(参考值9.4—12.5);血小板压积0.066(参考值0.108—0.282);血小板分布宽度13.5(参考值15.5—18.1)。
8、9月10日骨髓穿刺结果为:增生性贫血伴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不良骨髓象,建议进一步查找病因。
9、9月1日CT检查腹部报告为:脾脏增大,肝右叶低密度灶,考虑囊肿可能;9月5日CT检查腹部报告为:肝右叶低密度灶,考虑囊肿可能,脾脏增大,左肾上极受压。
10、9月6日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正常胃粘膜像。
11、9月5日血液TORCH检查报告:C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存在着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是个体发育、细胞增殖、组织再生等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些基因只有发生突变时才有致癌作用,变成癌基因。这些具有引起细胞癌变潜能的基因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属于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突变,就会引起细胞癌变。正常细胞中虽然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动受到严格的精密调控,其编码产物是细胞生长和分化所必需的,不会引起癌变。然而,当原癌基因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超出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产物,就会引起细胞癌变。原癌基因的这种变化称为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症起始于一个细胞突变,而人体是由大量体细胞组成的。人的一生大约要进行1016次细胞分裂。即使不接触致癌剂,每个基因发生自然突变的概率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个基因会有1010突变概率。由此估计,一个突变细胞中应当有许多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失去了对细胞增殖的调控能力。然而事实上,人体癌症发病率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高。由此可见,一次突变并不足以将一个健康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一个细胞癌变要求在一个细胞中发生几次单独的突变,它们共同作用才能诱发细胞癌变。经统计,一个细胞转化需要发生3~7次单独的随机突变。

虽然癌症起始于一个细胞突变,但是这个突变细胞的后代必须经过几次突变,才能形成癌细胞。流行病学的统计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且是几何级数提高,癌症的发病率是年龄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症的渐进发生过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数年时间,在此期间既有内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诱发,致癌因子需要有剂量累积效应。癌症的发生要有许多因子的共同作用。体内还有免疫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消灭癌细胞。因此,许多癌症不是不可避免的。

细胞中还存在另一类基因与遏制细胞增殖有关,这类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细胞癌变,这类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隐性基因,需要两个等位基因都突变失活,才能引起细胞癌变。如果亲代传递给后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个等位基因无功能,这个后代个体就容易患癌症。在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协调配合,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增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