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进士 举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0:42:25
秀才 进士 举人 等等的一些称号是怎么分的额

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大约是从隋代开始的,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由于是直隶和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所以又称乡闱。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有时,皇帝感到缺乏人才而决定临时增加一次科考,称之为“恩科”。
http://iask.sina.com.cn/b/3305061.html?from=related

给你一些称号由来,由于我国各朝代科举制不尽相同,所以供你参考.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