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北京天安门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8 09:35:49

天安门

明朝称为承天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万世为尊。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64 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

明清北京城城门为“内九外七皇城四”
天安门属于皇城四门之一
另外三门已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