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是朱元璋提出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7 18:34:23


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

明初科举考试已要求经义用“古人语气”,行文多用比偶,这为后来制定八股程式奠定了基础。但从洪武到成化,风气方开,体式初具,形式与内容均不甚严格。洪武三年会试以《论语·季氏》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言为试题,状元黄子澄的墨卷如下:
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夫政之所在,治之所在也。礼乐征伐,皆统于天
子,非天下有道之世而何哉?昔圣人通论天下之势,首举其盛为言。若曰天下大政,固非一端,天子至尊,实无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乐四海之无虞;天开日明,万国仰一人之有庆。主圣而明,臣贤而良,朝臣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皞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时乎?当斯时也,语高明则一人所独居也,语乾纲则一人所独断也。若礼若乐,国之大柄,则以天子操之而掌于宗伯;若征若伐,国之大权,则以天子主之而掌于司马。一制度,一声容,议之者天子,不闻于以诸候而变之也;一生杀,一予夺,制之者天子,不闻于以大夫而擅之也。皇灵丕振,而尧封以内,咸懔圣主之威严;王纲独握,而万旬之中,皆仰一王之制度。信乎!非天下有道之盛世,孰能若此道哉?(27)

该文多用比偶,但与后来严格的八股程式尚有许多不同。至于其所以获考官之意而得列榜首,主要在于借题发挥,极力歌颂“天子至尊”、“主圣而明”,力主乾纲独断,国之大政尽操专制君主一人之手。这无论对刚由布衣而为天子的朱元璋个人,或者是对整个新生的明王朝政权来说,都是一篇非常有立思义的文章。由此可见,在闱牍科条未立的洪武朝,行文多涉颂体,并不同于后来严格的八股文。但这时毕竟已开始要求经义用“古人语气”,文中亦多用比偶,为后来制定八股程式提供了基础,故谓八股取士制度始于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