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荆公不遇的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31:07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 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 春旗催日下城头。
赏析诗中“渺渺”;“茸茸”的妙处

此诗通篇四句,全部采用熔情入景、以景写情的手法,虽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访人不遇的怅惘之情,但通过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来渲染和衬托自己的强烈思想,使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

“渺渺”;“茸茸”拟人手法,对仗工稳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荆公”,指王安石,“荆公”是他的封号荆国公的简称。1076年(熙宁九年),他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谒”是拜会。王安石是作者尊敬的长辈,作者曾游学于他的门下,故称“谒”。此诗就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后作者往访不遇之作。
  诗题作“不遇”,所以将前往拜谒时的情形全部略去,单写归去时的失望无聊心情。开头两句即写归舟所见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写江水。“春江”点出时令。“江”指大江,即长江。“渺渺”,水面辽阔的样子。“樯”是桅杆,这里代指船帆。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春江浩荡,水光接天,江面上飘着一片白帆,景象极美。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这正是作者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作者的万斛烦愁。表面上全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次句写岸上。“茸茸’,花草柔密茂盛的样子。从下文“柳花”来看,可知此时已是暮春,春草已经长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笼罩在烟霭之中,迷迷茫茫,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以上两句写景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访人不遇,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作者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访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频频回首。这是访人不遇的一种普遍心理。方惟深是莆田(今属福建)人,家在长洲(今江苏苏州),据诗意,此行也可能就是回长洲去。这回离开江宁,他不知何日才能再来,所以不可能掉头不顾。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春旗”即春日之旗。庾信《马射赋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柳花吹尽”,说明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是说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辉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作者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