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11:41:02
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

士为知己者死!

春秋战国的士就是到处跑腿出谋划策的一群人。

“士”原来是武士,“士”后来指的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是文士;而最初,“士”却是武士,士最初是部落酋长的亲兵与武士,周初分封时,他们被分给了各级诸侯,又被诸侯分给各级卿大夫,成为周朝最下层的贵族,但他们没有土地,魏晋时期,士族逐渐强大起来,把持了朝政

士是指读过书,有些学问,到处游说自己的学说,以期望哪天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从而踏上仕途的人。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荐”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准,甚至是自称有才,也可以说服贵族成为一个“士族”。

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就是说,只要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能称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时基本上是重叠的,若细分,则“士”的德行修养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说“士”是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

这种“士”的精神,在实践上更多的是“武士”。如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的荆轲,在出发前就立下豪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被作为一种精神典范。这和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士”是低级贵族,中国古代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

士为前三个等级的贵族打工,能出点子的叫谋士,能打能杀的叫武士,能识字写文章的叫文士,有资格用绅带的叫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