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副对联如何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21:38:08
请解释对联的来源及其中所用之典,谢谢!
自滇池八百里而下,潇湘泛艇,岣嵝寻碑,名迹访姜斋,风月湖山千古; 孕衡岳七二峰之灵,挥座谈兵,植槐卜相,雄才张楚国,文章经济一家。

张之洞题衡阳湘西草堂。岣嵝:衡山岣嵝峰;姜斋:王夫之书斋名,也是他的别号;麈:麈尾,古以驼鹿尾为拂尘,因称拂尘为麈尾,魏晋时名士清谈,常持麈尾,后因称客座清谈为麈谈;植槐卜相:《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三槐,指古代外朝所植的三株槐树,三公位于其下,故后代以“三槐”作三公的代称

清代洋务派后期领袖人物,担任过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为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故居写的《题船山草堂楹联》。“姜斋”是王夫之的别号。 联中没有用什么典。 上联写他从云南入潇湘,寻访船山故居,下联是对船山一生成就的评价。

【王船山简介】
王船山(1619-1692),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因其在衡阳县曲兰镇的石船山下著书立说数十年而终,故世称船山先生。

船山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夏历九月一日诞生于衡阳市回雁峰王衙坪,祖籍江苏高邮打鱼村,明永乐初迁入衡阳,到他出生时已是第九代。船山的祖先系中下级军官,至高祖才以文墨教子弟,曾祖王雍“名著楚南”,“颇为豪盛”,至祖父王惟敬时“徒四壁立”,父亲王朝聘“薄田但供膻粥”。船山在三兄弟中排末,四岁伴大哥王介之读书,七岁读完十三经,十四岁中秀才,二十岁就读岳麓书院,先后结“行社”,“匡社”,以博学多识著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赴武昌乡试,中第五名举人。因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阻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过湘时就邀请其参加,他自伤面容以拒之。

清顺治五年(1648年8月),王船山怀着一腔忠愤,毅然举起“抗清复明”的战旗,与好友管嗣裘、夏汝弼等人在南岳组织起义。失败后,他投奔肇庆,继续追随南明朝廷抗清,官授行人司行人之职。因其弹劾大臣王化澄等弄权乱国,残害忠良,身陷大狱,险至死地。获救后,他又投奔桂林瞿式耜继续抗清,不久桂林又陷。南明桂王亡命绚甸,又遭吴三桂追杀南明灭亡。王船山为避清廷缉害,先后避身湘西、衡山、永州、郴州、常宁等地。

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清廷大局已定,实行怀柔政策,王船山才带着家小隐居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始筑败叶庐,继筑观生居,最后于57岁那年,在石船山下竹花园构筑湘西草堂,潜心著述,直至1692年夏历正月三十日病逝,享年74岁。

自滇池八百里而下潇湘泛艇岣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