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一篇好的小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23:52:17
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小说呢?读者喜欢看什么?

好小说的定义就是:好看!没了

好小说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由于理论的泛滥、批评的缺席,文学创作失去了标准:既失去了评价标准,也失去了写作标准。小说家不知道怎样去写小说,批评家不知道什么是好小说。因而,在当下推荐这本小说尤有必要。本书系拉美作家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初版于西班牙。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等等,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与镜子交谈的小说家

第一次看到这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我把它误作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作者是略萨,赶忙把它抽了出来。我对文论的兴趣大于小说,常常觉得一些文论具有小说的一波三折,另一些小说却像文论一样难以卒读。小说家的文论特别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幼稚得仿佛刚刚学会写字,要么精彩如老吏断狱,略萨就属于后者。除了那本《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他小说中的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载《世界文学》2004年第4期)中,他借高更之口说道:“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是偶然的;他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去选择真正的祖国。”在《情爱笔记》中,他又这样说:“我惟一热爱的祖国就是我妻子卢克莱西娅蹂躏的双人床。”在我看来,这两句话是具有互文效果的夫子自道,而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的虚构之书。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曾以《中国套盒》为题在中国出版,但出于“形式大于内容”的偏好,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却多次对《中国套盒》视而不见。因为与第一个版本花花绿绿的封面、松松垮垮的装帧相比,陆智昌的装帧设计素雅得如同上个世纪的80年代,很符合我不合时宜的胃口。不过,略萨已经在书中提醒我们:内容和形式的分离是人为造成的,只有出于讲解和分析的原因才能成立。所以,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略萨对小说的解剖。
这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可是我们对那个青年小说家几乎一无所知。这十二封信从文学抱负开始谈起,然后依次讨论小说家的主题、小说的风格、叙事的三个视角(空间、时间和现实层面)和不同手段(比如“中国套盒”和“连通管”)。结构完整得让人怀疑略萨究竟是在回答一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