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古代思想中的哲理的现实意义的论文,急!!!分数不够可以追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03:45:11

以文化社会学视阈观照,孔德并非许多批评者所看待的那样,仅仅是提出了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思辨哲学家,而是连接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大思想家,只不过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应该归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被狭隘理解的实证社会学。因此,孔德的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有其统一在文化社会学取向中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孔德;文化社会学视阈;实证精神;人道教

孔德是有争议的社会学创始人,他一方面主张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通过扩展实证知识的方式解决社会无序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推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道德方案,建立关乎信仰的“人道教”。由此他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从本体论哲学角度看,孔德从人的精神发展而不是从物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寻求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属于唯心主义,因而最终滑向人道教歧途;从实证主义内部看,孔德建立人道教背离了他先前提倡的实证原则,是病态的产物,是“伟大智能的可悲的堕落”。
笔者认为,对孔德这样一位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大思想家而言,此类批评难于体察到他的拳拳之心;对他的实证哲学与实证政治学作简单的分割,更是失之肤浅和粗暴,大大贬低了孔德思想的价值。本文拟从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社会学的视阈来观照孔德之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的思想轨迹,以期对孔德思想的价值作出更开放性的理解和更公允的评价。
一、文化社会学视阈
文化社会学视阈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不尽相同,从对文化的动与静、过程与成果双重理解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对文化的性质根据文化现象发生和存在的场域不同,借鉴齐美尔的分类区分为“客体性文化”与“主体性文化”。他说:“各种物的文化也表现为人的一种文化的——文化过程……一个共同体的生活的风格取决于变成为客观的文化与各个主观文化的关系。”这就是说,文化是同时发生在人的作用对象、创造对象和人自己身上,也就是同时发生在主客观世界之中的,因而社会生活或社会的具体呈现状态和变化状态就应该在文化的这种分类关系中理解。文化社会学的基本视阈就存在于主客体文化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中。
齐美尔在谈到文化的主客体关系时说:“我们使东西(事物)文明开化,也就是说,我们把它们的价值标准提高到超过它们的天然机制所能为我们提供的标准,因此,我们也使我们自己文明开化:这是同样的由我们自身出发又返回我们自身的价值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触动着我们之外的自然或者我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