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牛录”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41:04

牛录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

据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在西长安街路南,金朝遗刹双塔庆寿寺南面,有南小胡同曰回子营,夹道曰头牛录、二牛录。
回子营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日下旧闻考》卷71载: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回营一所居之”,“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
1965年,此地并入东安福胡同。有人说安福胡同所在地就是元朝两个佐领的驻地,所以叫头牛录、二牛录。事实上,回回营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正因为乾隆授白和卓为回回营佐领,才会有头牛录、二牛录两夹道名。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个牛录,镶白旗一个牛录。
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发展,与之息息相关。因此,牛录起源的具体时间,早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现存文献有阙,诸位学者莫衷一是.有说法认为,八旗牛录制度的形成,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而是经过了“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三个发展阶段,最终确立.
还有一种说法: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牛录制
  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