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贤母传》的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13:35:55

《童贤母传》,方孝孺作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选自《逊志斋集》卷二十一。
童贤母(1314—1391),姓罗。本文通过记述她少时嫁到童家后对公婆的孝顺、对家政的管理、对子女的教育、对村人的关心,塑造了一个贤妇、贤母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由衷的赞美之情。(童贤母画像选自王兴满《走进前童》,文末参考资料有列)。
翻译如下:

童贤母姓罗,是宁海童释卿处士的妻子。罗家是县里的旧族,贤母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有见识,为人厚道,十三岁就嫁到了童家。当时处士的祖母高寿而父母都年老了,贤母侍奉他们非常孝顺恭敬,治家理财,做女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很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依靠她。祖母晚年生了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喝水吃饭,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长久如此而不懈怠。祖婆婆心里感激她的所作所为,常常私下里祝福她说:“我为不能报答媳妇而痛苦,希望你能够有孩子有媳妇,都能像你一样孝顺恭敬。”
贤母有知识有能力,对待小姑子和族人亲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帮助丈夫安排丧葬。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筹划得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贤母生了四个儿子。孩子长大后,都富有才智,好学不倦,贤母用礼义忠厚之道教育他们,孩子们都有母亲为人处事之风。等到童处士很早地去世后,各个儿子长大了,娶妇生孙,全都听从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童贤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东西,用来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间,里外有法,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贤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大户人家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代交,里正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贫困不堪。正好赶上贤母家里人做里正,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村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贤母家里有几仓库麦子,贤母召集几个儿子对他们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的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候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