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怎么扩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18:21

剩余,其余,余粮,余孽,结余,余额

剩余,其余,结余


拼音:yú
繁体:余、馀
[table][tbody][tr][td]简体笔划:7[/tr][td]台湾笔划:15[/tr][td]康熙笔划:7[/tr][/tr][/tbody][/table]
(1)我:“~将老”。
(2)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农历四月的别称。
(6)姓。
(7)"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虚词实词的使用,结合文句意义,往往实词虚用,虚词实用,一彼一此,没有固定,其词类活用现象较为突出。本来劳动人民造字,都是根据具体事物,都为实词。元周伯琦《六书正伪》说:“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后之修辞者,每借实字为虚字,用以达其意……”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所谓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意即由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其义,难以解通,查字典,也难以查出,必须结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书中,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往往变化无穷,不易把握其规律性。比如“余”同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解,但古书也作虚词用。古音余读蛇,《说文》:“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与“曾”字同为“词之舒也”。原有“何”字的义,例如《左传·僖公九年》:“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小白,齐桓公名,意即:“我小白何敢贪僧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后人注释,大都以“余”作“身”解,我过去也这样解,殊误。“曾”,词之舒也; 余,语之舒也,词语义同。且“余”、“曾”古音相近,曾作“何”义,余当然亦可作“何”义,章太炎在《新方言》第一中把“余”作“何”义,不拾前修旧说,可谓卓见。按《尔雅·释诂》说:“余也,身也。”这是自称发音之词,借用为“吾”亦通。“(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49-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