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李白,郭沫若,海涅,普希金的优秀诗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8 07:41:11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