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碎瓦全的代价值不值得陈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01:41:39

如果不能做好,不能负起责任,我宁可不做。其实繁重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心里...至于日本兵不那么“敢死”,两日本兵在“玉碎”之前还犹豫,就更是于硫黄岛战役...而是去参加了个辩论赛,还没有发什么言,最后搞了个煽情的总结陈词,像赌大小...
硫黄岛来信》,作为《父辈旗帜》的姊妹片,力图将日军描绘成和美军一样的“职业”军人,改变以往杀人机器的形象。在美国留学的背景,还有马术冠军的背景--马术可是最能体现西方文明的运动, 无不暗示着深受美国文化和价值的浸淫。而影片中表现了他们实际上也不想与美国为敌,并且着力描绘实际上他们与美国人是一样的 -- 马术冠军西竹念着美国兵身上的信“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是一样的”;最后的场景,担架横七竖八地摆放在海滩上,上面全是伤兵,你能区分出哪个是美国兵,那个是日本兵吗? 这正好迎合了美国人原有的“尊重对手”情结,同为勇者,惺惺相惜,最终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没有正义,也没有非正义,只是照例证明了“美国精神”的胜利和强大。
?
所以,两部片子,一正一反,其实想说的东西是一样的。战争不是军人的战争,而是国家的战争。日本兵也是有人情味的。这种不新鲜的老调,伊斯特五德将它弹的有点过头。驻美期间栗林的家书,里面画给儿女的漫画;西竹为爱驹被炸死而垂泪,无不显示了他们是感情丰富的人。而面对战争,栗林坚定地把“国家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等同起来,西竹在最后时刻主动带着坦克营上岛顽抗,这都是他们自主的选择。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其实并无任何联系也没有任何交集,但是伊斯特却把“人性”凭空想象地延伸到战斗过程中去,西竹在战斗中还抢救重伤的美国兵,这就只能说是煽情套路了。至于日本兵不那么“敢死”,两日本兵在“玉碎”之前还犹豫,就更是于硫黄岛战役的实际情况不符。总之,这部片子是一部情节规规矩矩的颂扬美国式人性的片子。也还算感人吧,拍摄手法突出对比了战争残酷与军人迷茫。
?
btw,为什么西方人那么有兴趣研究日本人的特点呢?而针对中国,电影里无外乎功夫,武术,宫廷之类的东西,真正的文化根本无人愿意拍。
?
至于《东京审判》,看完基本也没有力气说些什么了。我理解导演想着力刻画对战犯审判定罪的艰难,但是却把我们的法官都描绘成了什么都办不了的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根本不是去审判的,而是去参加了个辩论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