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与《金色花》比较阅读找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8:57:21
1.读了《仿佛》后,一定有不少感慨吧,请你联系实际,把真实的感受写下来。
2.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
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
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yǎn)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候所要说的话了。
与《金色花》比较阅读找异同,各三点
3.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未来。”根据课文《仿佛》及课外阅读的泰戈尔的诗篇,你认为泰戈尔是这样的大师吗?

本人在线等答案,急用!!!

1 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示或比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再者,诗人由花香联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又更见精妙
  2 仿佛 第三节 这一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里,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起初,诗人也许感到了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引起“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因此,本是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这不正好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

  金色花
  《金色花》无疑又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

  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伟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备这种才能,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

  小孩子要跟妈妈来一次调皮。他不采用别的方式,而单单要变作树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着,摇摆着,俯视着他妈妈的一切工作,又让他妈妈找不见他。

  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闲的,千方百计地给他的妈妈捣着乱、逗着趣。他要让妈妈闻见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她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他要将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欢舞跳跃着伴着妈妈的视点游移,却又不让妈妈猜出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黄昏的时候,玩够了闹够了的孩子这才从树上下来,落到妈妈的面前,缠着要讲故事听。而当妈妈责怪他跑到哪里去了时,孩子却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

  “我不告诉你,妈妈。”

  他是在极力将调皮成功的喜悦掩饰着哩!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世界更可爱了。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