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废掉宰相的职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6:35:36

明朝初期曾设置过丞相(宰相)职位,有三人担任过丞相(宰相)职位,第一任是李善长,第二任是汪广洋,第三任是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宰相制的废除,实际上是为了加强皇权,使皇帝可以独断专行。后期,内阁制度逐渐形成,内阁拥有“票拟”之权,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之权。

君权和相权自封建社会开始就是矛盾很大,历史上很多朝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比如说唐超实施了三省六部制度,用中枢,门下,上书三省长官作为宰相,但却不给予实权。。。到明朝时期,朱元璋索性废去宰相这个职位,权分六部。。。其中兵部又不能完全掌握君权,只有掌兵却没有出兵的权力。。。主要原因其实还是一点,皇帝为了进一部加强中央集权。。。

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因为朱元漳认为丞相权利太大
对于他的绝对权利够成威胁
所以他发明了绝对权利制度
而且固定了科举考试机制
中国开始走向政治僵硬化
近代的问题也不能够完全推给清朝
学者都认可中国从万历怠政是中国走向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