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是实验事实呢还是理论推导的人为想象情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1:10:45
每一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是实验事实呢?还是理论推导的假象情况?若是实验事实,科学家们的测定方法是什么?若是依据量子理论推导出来的假想情况,请物理化学高手指出理论假设的历史演变过程。谢谢!
很想知道事情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般的能量最低、泡利不相容、洪特规则等简单粗糙谁都能说出来的粗糙解答。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最低能量原理

  自然界一个普遍的规律是能量越低越稳定,原子核外的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只有当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被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 能量较高的轨道,以使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原子的基态。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决定,从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中可以看出核外电子填充的次序。

  (2)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或者说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按照这个原则,可以归纳出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主量子数n(电子层符号)
  由角量子数l决定的原子轨道
  由磁量子数m决定的原子轨道空间取向数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叫洪特规则。洪特规则实际上是最低能量原理的补充。因为两个电子同占一个轨道时,电子间的排斥作用会使体系能量升高,只有分占等价轨道,才有利于降低体系的能量。作为洪特规则的特例,等价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核外电子排布变得复杂,用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不能满意地解释某些实验的事实,如第五、六、七周期的副族元素。对于某一个具体元素的原子电子排布情况,要以光谱实验的结果为准。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任何结论的形成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从最开始的一些经验性的规律,如能量最低,洪特规则,元素周期律。到后来量子力学诞生之后,我们对一些简单的原子,如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量子力学成熟之后,我们可以最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进行严格解,同时,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计算氦原子。
我们可以利用原子能级跃迁光谱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量子力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正确,就是因为它可以解决人们以前无法解释的氦原子的光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