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峡》的有关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0:52:35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行文,而是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

文章开始总写三峡山势,突出山高峡窄,才有夏季的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所以并写,突出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的“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这样,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水是按照水的涨退情况来写的,夏水最盛,春冬之水相对温和,秋水已枯,渲染了秋天凄凉气氛。

以水的特点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