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余华《活着》的研究资料,关于活着的悲剧。(两天内需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8:42:14
大概要1 2万字左右的论文形式的文字
是1或2万字。用WORD或TXT文件整理好的文件即可。
发送到296182070@qq.com或发送到296182070QQ里也可以

人与命运的友情 ——评余华《活着》

在中国的历史上,80年代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文化界在经历了长期的压抑之后终于释放,一系列具有批判意义与现实哲理的文学作品。80年代的诗人是神奇而浪漫的,而80年代的小说则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厚重感,《平凡的世界》,《绿化树》,《黑骏马》,《棋王》等,都是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代表,当然,也不能缺少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部《活着》。

其实《活着》的真正完稿是在1993年,但余华先生写作的发端是在80年代,这部小说秉承了那个时期小说的深沉与厚重,因此,我还是要把它归于这个时代。

反观当今文坛,浮躁之风甚嚣尘上,近年来能真正禁得起时间荡涤的作品已愈发难觅,于是我们更加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重新充实我们的心灵。

《活着》为我们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人并不光辉但十分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与悲伤,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记得约翰. 列侬在给好友斯塔.萨格里夫的信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充满了悲伤,悲伤如此之深重,令人麻木。”福贵的记忆中同样也是充满了悲伤,而且更为深重,但从字里行间,很难看出他麻木了,他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奇人。

《活着》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是二元的,它从头至尾都存在着两个讲述人,两个时空。在这部小说里,一个时空是“我”所在的的那个时空,即现在;另一个时空是福贵的时空,即他的一生。讲述人的交替,时空的更迭,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反观过去,对比今朝,读之别有一番唏嘘感慨。

作者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讲到:“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