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孝”的解释有很多种,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14:55:27
孔子根据不同的人和事,对“孝”的解释有很多种,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我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一种说法,觉得挺有道理
孔子之所以对“孝”说法多,主要因为孔子没有真正“孝”过。他对父亲有太多憧憬,对“孝”也充斥过多理想主义,若他幼时老父没死,他未必会提出那些“孝”论,如果他年长后老父也没死,恐怕。。。
对于想象中的东西,本来就能有很多种说法。包括“孝”

上古时期比较有名的孝顺的故事 是关于舜的 他的母亲和弟弟都对他十分不好 然而他毫无怨言 继续赡养自己的母亲 照顾自己的弟弟(具体是弟弟还是哥哥有点记不清楚了,抱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尧为什么要将帝位禅让给舜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个人觉得子女对父母的孝应该是没有任何的条件的 哪怕父母对你不好也应该孝敬父母 道理很简单 你之所以能长大成人 自然离不开父母的抚养 父母毫无保留的哺育孩子成长 我们自然有义务让他们安度晚年。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是因时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异的,不同的时代孝的内容与表现是有差异的,比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现在已经为我们所屏弃;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家庭孝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子女自己忍饥挨冻而想方设法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但在一个有万贯家财的富裕家庭里就算不得孝;平时欺骗父母是恶,但特殊情况下为不让父母担心善意的谎言也是孝.孔子的学问是活学活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释往往有很多种,也都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