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形象“多余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00:48:24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等)的塑造是受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的影响,还是两国文学的一个巧合?如果是影响,有没有反映这种影响的文章?
一楼的亲,我知道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我只想知道中国的这种形象塑造是否受到国外的影响或启发。

目前这方面似乎还没有专门研究。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外国翻译小说起到很大作用,LZ如果要研究的话可以以此为线索。
鲁迅和巴金都有留学背景,对外国文学的接触比较多,受到影响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能从他们的文章中找到线索,就可以做一篇论文了。

应该说,中外历史上的“多余人”,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人群,生活在旧时代日趋没落的时期,内心矛盾惶恐。虽然感到旧的桎梏令人窒息,但无力反抗,也没有勇气反抗。虽有挣脱和追逐的欲望,但又爱惜羽毛,不肯放下身段,不愿面对威胁,害怕流血牺牲。立场的摇摆不坚定,和性格上的优柔懦弱,注定了他们在夹缝中生存,不能飞跃,不愿沉沦,内心是永恒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