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北京音中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作声母,鼻音作韵尾,这样的音节没有阳平调,这是为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6:19:28
运用语音演变规律:1、浊音清化 2、平送仄不送

不送气塞音、塞擦音,今读平声,有2种情况。

1.中古是开音节:只能是不送气清音,清音属阴,自然归阴平。
(中古是浊音平声的话,运用“平送仄不送”的规律,都变成送气了。)

2.中古是入声,这种情况任何声调都有可能,但既然是入声韵,就不可能是阳声韵,即鼻音作韵尾。

综上所述,不送气+鼻韵尾+阳平,不会出现。

浊声母可以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分化时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归向异同,如古阳上声字中全浊声母字一律归并到阳去,次浊声母字仍保留在阳上。古阳入声字中全浊声母字绝大部分归并到阳平,次浊声母字几乎全部归并到去声。普通话语音没有全浊声母,只有4个次浊声母m、n、l、r,汉语其他方言,都保留全浊声母。从表上可以看出古今声调的演变基本还是有规律的,古平声中阴、阳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古上声字中阴上和阳上次浊声母字都归今上声,只有阳上中分化出全浊声母字归并到今去声,所以现代的上声字要比古代上声字略少(“浊上归去”在其他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而现代的去声字却比古代多得多了,而普通话的去声字尤其增多,因为有大量古入声次浊声母字几乎全部归并到普通话去声。由此可见同样的“四声”,古今不能等同。由于古今声调的演变有基本整齐的对应规律,所以朗读格律诗辨认“平仄”问题并不困难。古代把四声分成“平”和“仄”两类,平声是“平”,上去入是“仄”。用今天普通话语音来看“平仄”,凡阴平、阳平是古“平声”,上声去声是古“仄”声。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入派四声”,说明在阴平二阳平字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古入声字,这些字仍应看作是古“仄”声。

适者生存
他们要的是金钱
所以要顺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