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书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5:49:42

其实煮书也就是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
不论是学生还是中老年人,若爱读书,我倒主张非“吃书”不可。怎样才能把书“吃”出味道呢?唐朝韩愈提出过治学的“四美”,那就是“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也就是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多读。一是要博览群书,二是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也说明了“多读”的道理

书不但可以读,而且还真的可以“煮”的。所谓“煮”书;其实就是一种能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的过程。因为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告诉我们:食粮是要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消化。我们读书消化的过程就形如一个 “煮”食粮的过程,而认真、激情的态度就是“煮”书所必备的“火”,火候可大可小,这都需要“书厨”来很好地把握。

1、把书看懂,看透,像煮了一样滚瓜烂熟。
2、好书要煮。
3、精读,细读,反复的读

论语》里有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读书时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悟出其中道理的话,就懵懵懂懂,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先生。宋朝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说明学习贵在自己心领神会,专门抱着前人的说法是没有功效的。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一定要在“化”上下工夫,深入领会其含义,细致追究其底蕴,把书的内容掰开、揉碎、细嚼、慢咽、品味、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行。薄书能读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厚书能读薄,着意培养自己的概括力,只有创造性地“吃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左右逢缘。
虚心。宋朝林逮在《省心录》中说:“知不知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只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朝王守仁的这句话,道出了“知”与“行”的关系。《荀子·大略》中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就是说会学习的人能把事物的道理了解得透彻,会实践的人能探究清楚事物的疑难。
谈到创作,就得提到“煮书”了。书能“煮”吗?能。作家刘知侠的书房中,壁上悬一横幅,上面赫然四个大字:“每日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