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拔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为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3:11:44
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拔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为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北魏的统治权,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一百多年分裂混战局面,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北魏前期的统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人民濒于饥饿死亡线上,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因而在北魏统治下,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竟发生了二十多次起义,这迫使北魏统治阶级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激化,尤其是胡汉统治者之间矛盾加剧,因此,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集权,稳定统治,摆脱危机,只有进行改革。

文明太后执政时期,曾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实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这些都是针对当时传统弊政实行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实行,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公元490年,文明太后驾崩,二十四岁的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虽然祖母生前对他很不信任,但他掌权后,在政治上却是其祖母的肖孙,他继文明太后之后,为使北魏统治长治久安,继续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用汉化来巩固北魏的统治。

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迁都洛阳在北魏朝廷上引起很大的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坚决反对迁都,这使孝文帝想起几十年前,北魏统治者就多次急欲迁都,屡遭反对而不成,因此,孝文帝决定此次迁都先不宣布,他召集群臣,宣布调集军队,大举南征,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的反对。退朝之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密议,对他讲明南征是假,意在率众人迁都洛阳,并讲明迁都对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过来,转而支持孝文帝的迁都行动。

493年,孝文帝亲率步骑兵三十万人,并携文武百官一同随驾亲征,渡过黄河,进驻洛阳。9月的一天,秋雨连绵,文武大臣的心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