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那边 导入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4:47:45
高一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自读课文《篱笆那边》,有没有人能帮我写导入语啊?不用很多字。给我一个思考方向就行!急!!!

“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这个是从上帝的角度来写导入语的。

还可以从草莓等角度导入,都可以,因为是叙情诗,所以没有什么很大的框框

下面给一段赏析,或许能启发:

《篱笆那边》主题
作为美国诗歌史中从浪漫主义向现代派过渡时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颇受读者喜爱。
篱笆那边的草莓,触发了诗人无限诗情。"草莓"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如何理解草莓这一意象的内涵与外延,就成了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从内容上看,诗中的"草莓"仿佛引领着诗人回到了童稚时光,回想起了爬过篱笆采摘草莓并为此而担心家长责骂的往事。然而经历了情感挫折与人生孤苦的女诗人此时言说的则不仅仅是对往事的回忆了。"草莓"似乎代表着某种诱惑,某种隐秘的期盼,而这种诱惑与期盼恰恰是不被上帝允许的,或者说是不被传统的势力所允许的。然而,这种诱惑确实太强烈了?quot;草莓,真甜!")诗人无法抗拒。她多么希望上帝也是个孩子,可是上帝真会爬过去吗?这其中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与人生期待或许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主题吧!

《篱笆那边》思路
这首诗只有短短两节,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浮想联翩。第一节写一棵草莓在篱笆那边,那么香甜诱人!"我"多么想爬过篱笆采得草莓呀!第2节写"我"站在篱笆这边左思右想,到底该不该过去呢?如果过去就会脏了围裙,上帝也会骂我;可如果不过去,又不舍放弃那香甜的草莓。在这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诗人不禁幻想上帝也是个孩子--像孩子一样抵受不住诱惑,像孩子一样为得到草莓不惜爬过篱笆,弄脏围裙。而上帝真会是个孩子吗?
在这种表面化的解读之后,我们或可对草莓有多样的解读,"草莓"即被赋予了象征意义。那么,"篱笆"、"围裙"、"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