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打一成语——_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23:57:49
急-----限一小时内回答~!9090-90-009-0

朱门狗肉臭——屡见不鲜 (鲜在这里别解为美食酒肉,屡次见不到美食酒肉)

路有冻死骨——衣食不周

朱 门 狗 肉 臭 —— 屡 见 不 鲜 ( 鲜 在 这里 别解 为美 食酒 肉, 屡 次 见 不 到 美 食 酒 肉)

读[xiu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概括性极强的名句写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其意思一般的人都能理解,但对句中的"臭"字真正理解的可能并不多。其实"臭"字在古代主要的意义是"气味",大家所熟知的名句"两人同心,其利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兰"就是"气味"的意思。杜甫的这两句诗中的"臭"一样也要理解为"气味"。也许有人觉得原诗句中的"臭"解释为"发臭"更能跟后句的"路有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照。想是不错,但我们欣赏古代诗歌,要尊重原作,要结合原作来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天宝十四年的冬天。当时诗人由京城长安赴奉先探亲,路途所见景象,使诗人感受深刻:一方面是富贵人家的奢侈享乐,酒肉飘香,一方面是穷人啼饥号寒,抛尸荒野。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不正是形成鲜明的对照吗?况且,我们要注意,这里写的是冬天的景象,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正符合当时的情景,而酒肉发臭在那寒冷的冬天则不太可能。我们还可结合原诗的前后几句诗来加深理解,原诗的这两句前面还有这样的诗句:"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重压香橘。"可见我们不能把这里的"臭"理解为"发臭",而要理解为"气味",而且是香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