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概况及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02:45:33
此题为论述题,至少300字

文革期间,江青掌控了文艺黑线。等于是当时全国的文艺大方向掌控在江青手中。
当时林彪、江青集团总是断章取义,污蔑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作品为“反动作品”。尤其是有时将毛主席的一句话当成是含影射沙,来攻击他们要打到的对象,一次打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在当时许多优秀的作品被扼杀,并不能做到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谁背离了他们的方向,谁就被当成是反革命。
不过江青在当时文艺界也算是有一点点功劳的。她主持(好像是她主持的,尽管怀疑她是抢夺别人的创意)“文艺革命”,将原来的包括京剧等一些戏曲改编成现在我们经常在电影频道看到的革命歌剧。
总结下,概况是江青势力垄断文艺界;特点就是两个字——变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形式相当单调,因为文化革命吗,文化艺术界是重灾区。搞批判别人的作品的多,搞创作的少。整个文艺界有江青一人把持,创作不好要受到批判和政治牵连,或者被打成反革命。戏曲界只有由江青审查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所以人们称“八亿人民八个戏”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方面也并不是像现在一些人说的是“重灾区”,一片肃杀。总的说来,现象是:不管什么文艺体裁,主要的必须歌颂工农兵。就我所知,小说诗歌散文等等还是不少的。比如,长篇小说那时我就看过《海岛女民兵》、《欧阳海之歌》、《闪闪的红星》、《西沙儿女》、《渔岛怒潮》、《沸腾的群山》、《红雨》、《渤海渔歌》、《碧空雄鹰》、《睁大你的眼睛》、《激战无名川》、《艳阳天》、《金光大道》、《水向东流》等(那时我才10多岁),戏剧也是较多的,除了“样板戏”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有越剧《半篮花生》,还有一些川剧、河北梆子等等,那时的有线广播上常常播出的。至于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那时全国级的刊物和各省的刊物都正常出版,可知其发表的数量之多了(呵呵,就是没有现在的那些性文学)。此外,为数不少的快板、山东快书等等,也很可观。
特点是:1.主题以歌颂工农兵为主;2. 其表现手法讲究浅显易懂;3.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很明显;4.就内容来说显得单调,与“百花齐放”有一定距离;5.一不小心会踩到“路线”这根敏感的高压线,有点人人自危的感觉。
我的回答应该算比较公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