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各种渠道理论 并谈谈货币政策在我国的传递渠道及其效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7 21:26:56

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公开市场操作,而国债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 现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之一。近年来我国银行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数量增加,为中 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近两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的增加 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这种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的。
? 但是,今年以来,银行持有国债数量的增加,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社会上提供资金 ,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受到影响。
? 一、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扭曲
在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中,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但是财政政策也要有货币政策的配合。对于实现固定汇率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宏观政策的实现机制。当政府通过增加支 出或减税实行财政政策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开始增加,货币需求开始增加,这时利率开始上升,从而国外对本国债券的需求增加。外国机构和个人购买国内债券,使国内外汇增加 。央行买进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外汇,释放出基础货币。这样就达到了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
?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债券市场还没有放开,不存在外国人购买本国债券的问题。因此,也不能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机制。我国宏观政策实现的机制实际上更为简单直接。当财政增加支出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开始上升,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开始增 加,这时银行增加贷款,货币需求增加,央行买入银行手中持有的债券,从而增加基础货币 。
? 目前我国消费已经明显启动,投资也有所增加,但是银行贷款却增加不多。中央银行为达到 货币供给的目标所增加的货币又大部分被银行购买债券所吸收掉。其结果是,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指标的目标也达到了,但是并没有看到贷款的明显增加。
? 一方面,国民经济数字非常令人鼓舞,说明经济在启动,总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却非常宽松,看不到需求增加的迹象。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增加货币供给只是减 慢了货币流动速度,并没有起到支持经济的作用。
二、防止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银行增加的资金转移到财政使用,通常会产生"挤出"效应。其结果是政府投资增加,而民间投资减少。这样,从数字上看,银行的货币供给正在不断增加,但是真正投入到经济 中的资金却没有很大增加。